张伯驹一辈子醉心于古文物,一生经手的古代书画无数,自己积年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珍品,花费了他大量的钱财和精力。比如:
陆机(261—303年,西晋文学家、书法家)的《平复帖》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书帖之一,价值很高,因为陆机的书体预示着草书由章草向今草的演变。这幅帖是张伯驹用四万大洋从溥心畬的手里买下的。最终以此价结算还是便宜的,溥心畬最初要价是二十万大洋。
集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《中秋帖》和王询《伯远帖》三帖墨迹的《三希堂帖》、李白字《上阳台帖》和唐寅《蜀官妓图》,当时从袁世凯庶务司长郭世五手里卖出,开价二十万大洋。张伯驹一时凑不到这么多钱,只能先付六万大洋订金,把《三希堂帖》退还郭,买下了后二件珍品。
还有,范仲淹手书《道服赞》,张伯驹是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得的。
张伯驹曾感慨道:"不知情者,谓我搜罗唐宋精品,不惜一掷千金,魄力过人。其实,我是历尽辛苦,也不能尽如人意。因为黄金易得,国宝无二。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,是怕它们流入外国。唐代韩斡的《照夜白图》,就是溥心畬在1936年卖给了外国人。当时我在上海,想办法阻止都来不及。七·七事变以后,日本人搜刮中国文物就更厉害了。所以我从三十岁到六十岁,一直收藏字画名迹。目的也一直明确,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——予所收藏,不必终予身,为予有,但使永存吾土,世传有绪。"
1956年,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家中收藏的陆机《平复帖》、展子虔《游春图》、李白《上阳台帖》、杜牧《赠张好好诗》卷、范仲淹《道服赞》卷以及蔡襄自书诗册、黄庭坚《诸上座帖》和元赵孟顽《千字文》等珍贵书画悉数捐献给了国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