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读书 | 新浪首页
 作者:李智悟
 出版社:中国长安出版社

  前言 拈花微笑

分  类:社科

 ·快速搜索

社科 文艺 财经 科技 生活 儿童 教育 期刊 其他 
 
 ·合作出版社

成功梦工场
新浪网友文集
新书发布
清韵书系
榕树下图书
新浪出版合作丛书
新浪电子书下载
 ·特别推荐
 ·详细内容

  (一)

  人生在世,结交朋友能得知己,任用属下终成心腹,与人共事而有默契,像这样什么事都能心领而神会的话,便一定可以得心应手,无往不利。生死不渝地互相信赖,非言语所能沟通;血泪交融的体验,刻骨铭心的感受,亦非文字所能形容。所谓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,唯有过来人,才能够体会这些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心境和感受。

  做父母的比较容易知道孩子们的需要,孩子们却难得了解父母的苦心;圣贤可理解一般大众的苦难,而凡夫却不知道圣贤的胸襟是什么。中国古代的圣君贤相,洞察民间疾苦,只要有一人遇到不幸,就觉得是他们自己没有尽到责任;对于自己的骨肉、自己的族类,如手足同体,如辱齿相依、如枝叶同根,共荣辱、同命运。这都是由于高瞻远瞩、体验深切,方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感。 

  《维摩诘经·文殊师利问疾品》中,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:“你害了什么病,怎么会害病的?”

  维摩诘说:“一切众生,从痴生爱,故生了病。众生既害了病,所以我也害病;如果一切众生的病痊愈了,我的病也就好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菩萨是为了众生而入生死,如果众生得离病苦,菩萨自然无病。”

  诸佛菩萨能与众生的心相通,众生却无法知道诸佛菩萨究竟对众生做了些什么?唯有有了相等体验的人们,始能互相了解,而且只要一扬眉、一瞬目等的小动作为暗示,就代表全部的感受,完成了彼此的沟通,这便称为“以心印心”,心与心相应了。否则,彼此间只能是单向通行罢了。

  二千五百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中印度。出家,修行,在菩提伽耶成佛。成佛后,四十五年间,游行于恒河两岸,为大众说法,佛法才流行于人间。佛法在印度的长期(约一千六百年)流传,分化、嬗变,先后间有着显著的不同。从不同的特征,可以区别为三类:

  1.“佛法”:释尊为弟子说法,制戒,以悟入正法而实现生死的解脱为宗。弟子们继承了释尊的(经)法与(戒)律,修习弘传。公元前300年前后,弟子们因戒律(与法)的见地不同而开始分派;其后一再分化,有十八部及更多部派的传说。

  2.“大乘佛法”:公元前一世纪,有称为大方广或大乘者兴起,次第传出数量众多的教典;以发菩提心(因),修六度等菩萨行(道),圆成佛果为宗。这一时期,论义非常发达;初期“佛法”的论义,也达到精严的阶段。从公元二世纪起,到八世纪中(延续到一一世纪初),译传于我国的华文教典,就是以“大乘佛法”为主的。

  3.“秘密大乘佛法”:公元五六世纪起,三密相应,修天瑜伽,迅速成佛的愿望流行起来,密典也就次第传出。传入西藏的佛法,“大乘佛法”以外,主要是属于这一类的。佛法有此三大类型,也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三大时期。

  (二)

  释迦世尊在进入大般涅槃之前的不久,有一天在灵鹫山顶,对百万人天及诸比丘宣说:“不久我就要入涅槃了,诸位想要问法的,就快点随你所想知的问题问罢。”

  大众静默地坐着。

  大众之中,娑婆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,即以千叶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,双手捧着,举过头顶,奉献佛陀,退后顶礼,并且请示世尊:“世尊成佛以来,五十年间,种种说法教示,化度了一切根机的各类众生。如果尚有最上的大法未说,恳请世尊为我等及将来修菩萨行者,以及欲修佛道的凡夫众生,敷演宣说。”说毕此语,大梵天王即将他自己的身体,化作庄严宝座,请如来就坐。

  世尊受此莲花,坐此宝座,无言无说,但向法会大众,拈起莲花。此时与会的百万人天及比丘众,大家面面相觑,不知如来的动作,是在表示什么。唯有长老摩诃迦叶,知道世尊所示,即是无上法门,所以破颜微笑,从座而起,合掌正立,默然无语。世尊便向大众宣示:“这就对了。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总持任持,凡夫成佛,第一义谛,今方付嘱,摩诃迦叶。”又说:“如今,如来快将灭度了,诸比丘们,都可依止摩诃迦叶,入大乘门,修行佛道。”

  这段经文,记述佛将入灭,鼓励弟子们问法,结果由于大梵天王献花请法,引出了世尊给摩诃迦叶付嘱无上大法的佛事。此一大实相无相的人,始能领会。世尊为报大梵天王请示最上的大法,即将大梵天王刚刚奉献的莲花拈在手上,意思是说:尽虚空遍法界,有哪一样不是在说最上的大法呢?实相无相,亦无不相,无特定的某法是实相,亦可说每一法都未离实相。所以不必另外去找,连你刚才献给如来的莲花,何尝不就是最上的大法?于是拈起花来给大家看。可惜,百万人天及诸比丘之中,除了摩诃迦叶,无有一人,能够体会佛所示意。只有摩诃迦叶,已证实相,已知佛意,所以破颜微笑,合掌正立,默然无语。表示既与佛心相印,说话已是多余。因而受到世尊的认可,承认他已传承了佛的无上心法,那个无上心法的名称,叫作“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”。正法的眼目藏于此,寂静的智慧亦存于此。

  后来中国禅宗所说的“西来意”,便是指的西天二十八祖,代代相随的这个无言之教。既是以这不用言教的“涅槃妙心”为修证的宗旨,后代祖师相传,称为密付密受。此所谓密,不是秘密不许人知,而是不为未得开悟实相或佛性的人所知;唯悟者与悟者之间,相通相知。

  释尊付法于摩诃迦叶之说,最早出现于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二,四十卷本及三十六卷本,均有同样的记述:当世尊宣布了即将入灭的消息之后,比丘们颇为惊惶,不知在佛灭之后,应当依止何人,继续修持梵行,甚至要求,跟随世尊一同入灭。世尊因而说了如下的一段话:

  诸位比丘,你们不应作如是语,我今所有的无上正法,全般付嘱摩诃迦叶。

  如来灭后,摩诃迦叶当为你们作为大依止,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大依止。

  (三)

  摩诃迦叶在释尊的诸大弟子之中,苦行第一,年高德劭,最为持重,也最受大众的尊敬,佛在入灭前,将若干尚未离欲的弟子,交代由摩诃迦叶照顾,乃是常情常理。佛灭火化之后,大家为了争夺佛的肉身舍利,几乎引起战斗,摩诃迦叶则不以拥有释尊的肉身舍利为大事,他的大事乃是集合当时尚在人间的释尊及门弟子,把各人所听到过的佛的教示,集体成统一性的释尊遗教,称为法身舍利。就此伟大的贡献而言,摩诃迦叶受佛付嘱,传佛心印的说法,便可信其为事实。至于说,唯有摩诃迦叶一人,传得释尊的无上正法,由于摩诃迦叶拥护佛法,而又流传佛法的事实,也是说得通的。

  不管如何,这则故事非常动人,因为它很有禅的风貌,而且是人人都能懂得和接受的。所以一经传出,便受到了普遍的欢迎。

  实则,默然不语而又胜过千言万语的例子,在《维摩诘经·入不二法门品》中很常见,文殊菩萨说:“如我意者,于一切法,无言、无说、无示、无识,离诸问答,是不二法门。”文殊再问维摩诘的意见,维摩诘的反应是“默然无语”。此与在《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》所见,摩诃迦叶对释尊拈花示众的反应,也是“默然无语”,有雷同处;所不同的是加上了微笑的表情,更显得平易近人,既使人觉得高深莫测,又觉得就是那位天天见面的隔壁阿叔一样亲切。

  中国禅宗,受《维摩经》的影响很深,对于《楞伽经》、《金刚经》,也极重视。《维摩经》的“默然无语”、《楞伽经》的“无门为门”、《金刚经》的“无法可说”,都表示了无言之教,才是最上大法。

  神会挨骂: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有一天六祖大师向大众说:“吾有一物,无头无尾,无名无字,无背无面,诸人还识得吗?”神会站出来说:“是诸佛的本源,神会的佛性。”六祖说:“向你说无名无字,你怎唤作本源佛性?”

  踢倒净瓶:一日百丈对华林及沩山灵祐两人,指着地上盛水用的净瓶说:“不得唤作净瓶,汝唤作什么?”华林云:“不可唤作木(木+突)也。”百丈又问沩山,沩山举脚,踢倒了净瓶,便出去。百丈便谓:“华林首座,输给灵祐了。”

  新罗僧挨打:一日晚上,德山上堂,谓大众:“今晚不得问话,问话者三十拄杖。”时有僧出,方礼拜,德山便打。僧问:“我又没问话,和尚为什么打我?”德山反问:“你是哪里人?”僧说:“新罗人。”德山便说:“你未上船时,就已打你三十拄杖了。”

  俱胝竖指:凡有人向俱胝参问,俱胝唯竖一指相示,他有一名童子为侍者,外人问他:“俱胝和尚说什么法?”童子也竖起一指作答。俱胝闻见,便以利刃,斩断其指,童子痛号而去,俱胝忽喊:“童子。”童子回首看,又见俱胝竖起一指,童子忽然领悟。

  以上四则公案,同示无言之教,所见各不相同。神会不会,所以多嘴:新罗僧自以为懂了,其实仍未领会;童子悟及,宗旨既不在言,亦不在指;沩山已知,别说言语多余,连净瓶这个形象,也是碍手碍脚的东西,意在言外,更在物外。

  佛法的不断演化,原因是非常错综复杂的。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,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,那就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,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。

  “大乘佛法”如此,从“大乘佛法”而演进到“秘密大乘佛法”,也不离这一原因,不过离释迦佛的时代远了,对佛的理念也多少远了些。佛的弟子,有在家的,有出家的,依法修行求解脱,没有什么不同;但佛法的住持与弘扬,从释尊以来,无疑的是以出家(主要是比丘)众为中心的。佛法的住持弘扬,是多方面的;比丘众的个性与特长,也不尽相同。经法的住持弘传,出现了诵经者与论法者,也就是经师与论师。大概说,大众部系是重经的,上座部系是重律而又重论的。经法的诵持者,多作对外的一般教化,依经而宣扬经的要义,又举事例来比喻说明。于是,在佛法的弘扬中,传出了众多的譬喻,本生,因缘,是佛与弟子们今生及过去生中的事迹;这是佛教界共传共信的,不过传说得多少差别些。在宣扬经法时,讲说这些事例,使听众容易信受。如阿育王派到各地区的弘法者,大多是讲说有譬喻、本生、因缘的经法。至于到“大乘佛法”的兴起,则有更多的佛与菩萨的本生、譬喻、因缘流传了出来,本书即从中精挑精选了二百多则与佛与法有关的故事,汇编成册,以期能给读者以启示,或能开悟,则善莫大焉。




欢迎致信新书快递广告服务电话:010-62630930-3133 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用户注册 | 广告服务 | 中文阅读 | RichWin | 产品答疑

Copyright ? 1996 - 2004 SINA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新浪网

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