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案一“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”
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陈飞经常对他妈妈说的一句话是:“你还没有关老师了解我呢!”这句话出自我的一次家访。
在陈飞刚上初三时,我去家访,当时他没在家,到外边打篮球去了,我和他妈妈交谈。不一会儿陈飞气喘嘘嘘地回来了,一看见我高兴得四脚朝天就躺在我坐的沙发前的地毯上了。妈妈见状觉得特没面子,大声训斥:“你怎么能这么没礼貌,这是老师呀!”我打断他妈妈的话,问还躺在我面前的陈飞:“如果是爸爸妈妈的同事,一位阿姨坐在这儿,你会这样吗?”他答:“当然不会了。”于是我告诉他妈妈:“不要责备,这说明陈飞跟我好,跟我亲近,没把我当外人。”陈飞一边起身一边说:“你还不如关老师了解我呢!”从此以后陈飞特别听我的话,学习成绩逐步提高,初三毕业超常发挥,考上了重点高中。三年高中,四年大学,始终和我保持着联系,尤其在外地读大学的四年,他有了心事,交了女朋友,都首先要告诉我。寒暑假邀请我去他家,为了能够长谈甚至留我住下。他爸爸妈妈经常既欣慰又嫉妒地说:“飞飞对关老师比咱们还亲。”我们这段师生情就是从我对孩子的了解开始的。
通过这个案例,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理念:了解孩子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,进行换位思考。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,进而引导、指导他们,才会取得好的效果。
个案二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
“离异”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。随着人们观念上的进步,离婚这种行为的公开性、透明性,甚至随意性越来越强,这本无可厚非,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“一人一个活法儿”。为了孩子而维持并不幸福的婚姻确实过于传统,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,所以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摒弃,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在观念上的一大进步。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,在不幸福的夫妻双方摆脱桎梏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幸福时,他们曾经的爱情结晶——孩子,却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,这种伤害绝不仅仅限于生活上的、感情上的或物质上的,而主要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。许多父母无论是在“战争”中离析还是在理智中平和分手,很少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。无论是在法庭上争抢孩子还是相互推卸自己的抚养责任时,都不太顾及孩子的意愿。通过一些具体事件的调查和分析,我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很大的差异。根据我所接触的孩子,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:10岁以前,尤其是幼儿时期,孩子单纯幼稚,还不十分明白大人的事,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想法,适应新生活也比较快,心理伤害相对小一些。十七八岁以后,孩子接触社会多了,对父母的依赖性小了,事情也就想明白了,你们大人的事爱怎么办就怎么办,不缺我的吃穿,少来烦我就行了,可以自我调节心理上的缺失。而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(是我所接触最多的),一旦家庭发生变故,他们的不解、愤怒、苦恼、羞耻、无助……都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。本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、情绪就不够稳定,这种事情摊到哪个孩子身上都无异于雪上加霜,说不定就把孩子推到邪路上而毁了孩子的一生(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,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占的比例相当大)。所以这时候的父母如果能做到让自己发热、发昏、发涨的头脑冷却下来,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,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,也许就会收到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效果。
我以前的学生刘×,在上初三时一度情绪低落,无心学习。她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,于是我找她谈心,她吞吞吐吐地告诉我,爸爸妈妈在闹矛盾。我当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严重,觉得开导她一番也就过去了。但没过多久,她又主动找到我(孩子的心里实在是装不下了),详细诉说了爸爸妈妈的矛盾以及自己的想法,听后真让我有一种揪心的痛。原来她父母亲闹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由于父亲爱打麻将经常半夜归家,所以二人的争吵总是在夜里,尽管他们尽量压低声音,尽量不让女儿听见,但实际上孩子连他们离婚的打算已经了解得一清二楚(父母居然以为女儿什么都不知道)。她十分痛苦地告诉我:“既然他俩谁也不肯让步,想离就离吧,我也不会阻拦。但我苦恼的是,以后他们都要再成立各自的家庭,而当他们老了,身体不好的时候,我就得分两处去照顾他们。一边是我爸,一边是我妈,我是他们惟一的女儿,哪个都得管,我以后的负担多重啊!”多么懂事的孩子!多么愚蠢的父母!我再也坐不住了,先打电话给她妈妈,把孩子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她。这位妈妈很难过也很意外,她居然完全没有想到女儿的苦恼,甚至以为女儿还蒙在鼓里,准备在事情临近尾声时再告诉她,只要她选择跟谁一起生活就行了——多么粗心的妈妈。好在母亲了解了女儿的心理活动后,增加了几分理智,请求我在刘×父亲在家时去进行一次家访,把孩子的想法及苦恼通过我再向她的父亲传达一次,也给这位父亲一点刺激,让女儿的真情成为父母感情的调和剂。我去做了,不但替孩子说出了心里话,还加上了我的一番情真意切的好言相劝。以后,刘×毕业了,顺利参加了中考。据说爸爸妈妈最终也没有分手。
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,但是它可以给人们以启发的是:夫妻矛盾在所难免,夫妻分手无可非议,但有孩子的夫妻,尤其是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的夫妻,一定要提醒自己,你们这时候的家庭角色不仅仅是夫妻,还是父母,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平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、心理感受的机会,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。因为出问题的毕竟是父母,不是孩子,让孩子为大人的错误去承受压力和痛苦是极不公平的。试想这个学生如果当时没有找到我作为倾诉对象,没有机会把心中的苦闷释放出来,我就无从插手过问与调解,这对糊涂的父母也就无从了解女儿的真实心理活动,后果很有可能是对孩子无法挽回的伤害。据此我诚恳地提醒爸爸妈妈们,无论你们的感情合与不合,孩子都是你们爱情的结晶,只要对孩子还有爱,就应该听听孩子的心声,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。
个案三“爸爸不喜欢我,因为我是女孩儿”
“曹小丽,到我办公室拿毛巾擦擦手。”这是两个初三女生从厕所出来洗完手后遇上我,我很自然地提醒了她们一句,因为是冬天,我怕她们手皴了。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没被我叫到名字的那个女孩儿的不满,她在私下里跟同学嘀咕:“哼,关老师不喜欢我,叫曹小丽去擦手,不叫我。”听到这话我的第一反应是“这个女生挺‘事儿’的”。但因为她是后分到我们班的,我对她了解还不够,于是我主动找到她,向她解释:“当时我的本意是让你们俩人都去擦手,随口叫了曹小丽的名字,让你难过了,老师很抱歉。”说这话时是在校园里,我搂着她的肩膀一边走一边说的,没想到她十分高兴地向同学们炫耀:“今天关老师找我谈话时搂着我了!”咦!这位同学的敏感引起了我的注意,潜意识中觉得她似乎在渴望着什么。
不久,我邀请同学们到我家里玩儿。由于我是“老三届”,在山西插队多年,1991年才返回北京,借住哥哥的房子,所以家居十分简陋,水泥地面,旧家具,连沙发都没有,孩子们来了都坐在床边。我有意识地和这位“敏感”女孩儿挨坐在一起,手下意识地抚摸着她。一离开我家,她就喜形于色地问同学们:“你们看到了吗?关老师说话时老抚摸着我。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此时,我意识到她在渴望一种关爱,一种亲情。同学们也反映她的爸爸妈妈对她似乎不够好。这引起了我的疑惑,她也是独生子女啊!于是我决定去她家进行家访。她听到我这个决定,整整一天都处在兴奋之中,一直到下午下班后,她骑自行车陪我前往她家。路上她的一番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:“关老师,您到我们家要有个心理准备,我们家装修得特别豪华,但没有温暖;我特愿意去您家,您家虽然简陋,但特温馨。”孩子的一番话让我心中隐隐作痛。
到她家一看,果然如孩子所说,装修十分豪华,在当时来说绝对是高档次的。妈妈一看就是个直爽干练的家庭主妇,谈话中说到对孩子的管教,她不无得意地表示: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失去父母,因为是家里的老大,弟弟妹妹都是她一手拉扯大,一手培养出来的,形成了十分严厉的管教方法和手段,很有权威性,在孩子面前绝对说一不二。她还举例说明:“饭桌上孩子一念叨今天班里或者学校里发生的事,我就会命令她住嘴,吃饭就是吃饭,没人愿听你们那些破事!”甚至对这惟一的女儿还施用打、骂、拧的管教手段,真是令人不可思议。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位身为军人的父亲,一脸严肃地向我“控诉”自己女儿的不懂事:“她姨家有个小弟弟,每次来我只要和孩子亲热,或抱一抱,或亲亲脸蛋儿,她就会不高兴,把孩子抢到自己的房间,对人家孩子乱发脾气。”
这位糊涂的父亲怎么就不明白您女儿这种举动的潜台词呢?显然她是在嫉妒,她所渴望的父爱您无私地送给了小表弟,而对她却只是一味的苛求,她很自然地就产生了“爸爸不喜欢我,因为我是女孩儿”的想法,这能怪孩子吗?当我剖析了孩子的心理后,她妈妈回忆说:“怪不得,家里有一只大绒毛玩具猴子,我有时抱一抱,拍一拍,她立即给抢过去扔到一边。”也就在此时,我完全了解了她为什么那么在意老师搂一搂她的肩膀,拍一拍她的腿,因为从小到大,严厉的母亲、刻板的父亲给予她的关爱相对少了一些,或者说爱的方式有缺憾,使得孩子已经产生了“没有温暖”,“不被喜欢”的心理障碍。
这次家访对她的父母有所触动,尤其是母亲十分坦率地承认过去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,以后一定会加以改进。没过几天,这个女生十分欣喜地向年级组长、语文陆老师说:“您看我最近胖了吗?我妈给我订牛奶了,昨天还给我买了草莓。”陆老师转告我后,我知道她还会把这“喜讯”亲自来向我报告的。果然不出所料,没过两节课,她就喜滋滋地把那一番话向我重复了一遍。我心中酸酸的,孩子多么容易满足啊!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,一袋奶、一盒草莓又算得了什么?可以说孩子并不缺这口吃的,她的家庭也不缺这份钱,孩子欣喜的是爸爸妈妈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,了解了自己的想法,满足了自己渴望得到的爱。
以上几个案例的典型特点都是父母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,不知道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孩子在想什么,不清楚孩子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是什么。连起码的了解都没有,怎么可能达到理解的境界呢?
二高明的家长会倾听
正值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最怕也最烦家长的唠叨。
我对初一年级两个班近10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,感觉家里爸爸妈妈(主要是妈妈)爱唠叨的居然占了95%以上。孩子们为此而叫苦连天,恨不能让我组织一次对“唠叨妈妈”的控诉和声讨会。问到他们“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是什么”,他们的回答基本是“装听不见”,“不理她,让她唠叨够了”,“她说她的,我干我的”,“说急了就顶撞几句”。而据我所知,如果是初二、初三的孩子就极有可能因此而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,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。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。一般来说唠叨完了的效果无非是:一、痛快痛快嘴;二、孩子或不理会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;三、拉大了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上的距离。而第三个后果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。它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,封闭了孩子的心扉,堵住了孩子的嘴。
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,哪会有这么严重?我敢负责任地说,有!我在本章开头引用《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》里面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?——“九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”。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岁~18岁这个年龄段,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,心理上的断乳期。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,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,最希望有人倾听、有人理解、有人解惑的时期。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“说”的权利留给了自己。说自己的苦心;说自己的希望;说自己的要求;说自己孩子的缺点,说别人孩子的优点;说孩子该想什么,不该想什么;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;说、说、说……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“唠叨”,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。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,还自我解嘲为“没办法,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”。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,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。
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,我知道我唠叨得太多了,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,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。但我不说他,他就能好吗?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。第一,孩子与您形成代沟,产生隔阂,甚至不听您的,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,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,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。在2004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《读书时间》节目里,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。父亲形容儿子“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”,儿子反唇相讥“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,我为什么会这样?”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。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。第二,矛盾已经出现,问题已经形成,不要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。第三,不要把放弃唠叨当作一种妥协,当作一种委屈。正相反,这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,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。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,想通了,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——倾听。
经过多年摸索,我得出一个结论: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,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。因为“说”是一种释放,释放出来(哪怕不是全部)就会减轻心灵上的“郁结”。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:某个病该发烧就要让它烧出来,不能用药强压下去。情同此理,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。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、不满,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,把说、倾诉、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?我相信,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!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自杀、杀人、强奸等等犯罪,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。
当然,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,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,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。遇到问题时,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。其实在我看来,爸爸妈妈、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,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,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,会平安度过青春期,那才是孩子的幸运!所以我说,高明的家长会倾听。
我所接触的孩子特别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。我想一来我懂点儿心理学,二来也是最重要的,是我长期与孩子们在一起,懂孩子们的心。有一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,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,似乎心理年龄偏小,可就是他,一天追着我说:“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?我今天就把实话告诉您。”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,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,没想到中午吃完饭他立即又来了,一股非谈不可的架势,而且提出来不能在教室也不能在办公室谈,得找个没人的地方。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,他扭扭捏捏,吞吞吐吐地告诉我,他喜欢班里的某个女生了,问我该怎么办,而且一再叮嘱我别告诉他爸爸妈妈。我听后心理暗暗吃惊,但表面上十分平静。“祝贺你,你真的长大了,而且还很有眼光。×××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,不但你喜欢她,我也喜欢她,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,但是……”经过一番十分轻松的交谈,他很快地就把这事放下了。其实这件事在他心理已经“闹腾”好些日子了,家长已经发现了他不对劲儿。如果他能早一点向家长说出来,不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吗?再试想如果他连我这个听众都没有,时间长了又可能出现什么后果呢?
我在给初二男生上青春期性健康课时用了报纸上的一个例子:湖南长沙某农村初中男生××学习一贯不错,一心想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,但他不幸染上了手淫的毛病,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,既无法控制青春期那强烈的欲望,又十分内疚、自责,有一种罪恶感,更羞于向外人袒露自己的心病及痛苦。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成绩明显下滑,无知的孩子为了彻底根除自己的“邪念”,于是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尖刀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,当家人把血淋淋的孩子送到医院时,一切都晚了,这个学生落了个终身残疾。此时他才把心里话说出来:“我不是想死,就是想彻底改掉这坏毛病。”
悲剧的发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,思考的内容也很丰富。例如:今天孩子的生理发育之迅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;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;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协调发展;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滞后等等,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,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,或从事教育研究、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。对于广大的家长,一线的老师,没受过多少教育、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,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: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?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?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?我们不妨试想一下,湖南这位充满着美好理想的少年,在青春期到来之际,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“误入歧途”时,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,把自己的秘密、自己的困惑、自己的苦恼全都说出来,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,正确的引导,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。鉴于此,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性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“说出你的秘密”的机会。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%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(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%)。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、心理上、行为上进行了指导,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。
高明的家长会倾听。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,也是家长的幸运,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,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、合格的家长。
试一试,控制住您的唠叨,把说变为听:
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——
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——
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——
听到孩子对社会阴暗面的反应——
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——
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——
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——
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性——
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——
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——
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——
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——
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——
……
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、所说、所做告诉了您,无论令您多么高兴,多么骄傲,多么引以为自豪;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,多么难堪,多么觉得没面子,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,三思而后行。做到既不喜形于色,又不暴跳如雷,冷静地倾听,平等充分地讨论,细致地分析原因、结果、利与害,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,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、冷静的对话中体会亲情,感受关爱,自我反省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、痛改前非的决心,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。
不是有句话:“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”吗?作为孩子,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(其实大人也是在不断地犯错误),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,自认为成熟却还很稚嫩,有一定独立性却保留着依赖性,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却不够完善。这矛盾的成长过程更是多事之秋,逆反、闭锁、任性、厌学、早恋、甚至性冲动等等一系列问题,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,搞得家长唉声叹气、焦头烂额、束手无策。但是即使如此,也没有一位家长想把自己不称心如意的孩子置于死地,也就是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,家长最终都是可以原谅的。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:孩子犯错,家长管教,双方僵持不下时,孩子悄然离家出走。这下家长可就六神无主了,他们四处寻找,发寻人启示,甚至求助报纸、电视等媒体,而且这时候他们对孩子说的话都言词恳切,情意浓浓,让人看后都不免发出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的感叹。而一旦孩子回到身边,家长又会喜极而泣,嘘寒问暖,百般疼爱,而且不再指责孩子的过错,一再地反省自己,反省自己不了解孩子,反省自己教育方法不当,反省自己对孩子要求过高……总而言之,都是家长的错!当事者迷,旁观者清。作为旁观者,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:孩子有错是事实,是客观的,是正常的,作为家长不能以错制错,错上加错必将铸成大错,甚至两败俱伤,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不要“亡羊补牢”,而是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高明家长的做法是:“引诱”孩子诉说——家长耐心倾听——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——用理解和理智去面对,一定会增加化险为夷的几率。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放下架子,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。此时,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,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对各种问题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。尽管还不够成熟,但已不太愿意接受强行的灌输、说教,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。你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进行沟通,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。反过来,他也会尊重你。
结束语
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的杂文中分析父子关系时写到:
“开宗第一,便是理解。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,是以为成人的预备;中国人的误解,是以为缩小的成人。直到近来,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,才知道孩子的世界,与成人截然不同;倘不先行理解,一味蛮做,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……第二,便是指导。时势既有改变,生活也必须进化,所以后起的人物,一定尤异于前,绝不能用同一模型,无理嵌定。长者须是指导者、协商者,却不该是命令者。”
先生的这篇杂文早几年也曾读过,但一目十行,一带而过,不曾细细的品味,当今天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,再一次拜读时,不禁拍案叫绝!这是鲁迅先生完成于1919年10月的一篇短文,距今已有80多年了,但文中的教育思想、教育观念之时尚,令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汗颜。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“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”,告诫我们“长者须是指导者、协商者,却不该是命令者”,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民主、平等的主流思想,这正是今天的孩子所渴望的。家长们,照鲁迅先生的话去做——做孩子的指导者和协商者,“更年期”的帽子就不会戴在您的头上了。
最后还是把鲁迅先生的第三个观点奉献给家长,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吧:
“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,但既已分立,也便是人类中的人。因为即我,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,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;因为非我,所以也应同时解放,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,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”
|